以人为本,客户至上
您当前的位置:

一篇文章讲透中国医药发展史:为何药不如械?创新药未来在何方?

发布时间:2022-07-26 10:54:00

如果我们翻开葛兰主理的中欧医疗每一份季报(从2016年成立至今),不难发现,头三年,兰兰还比较勤快,会在每一份报告的“报告期内基金的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部分进行篇幅不短的描述,而且每半年就会讲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但2019年至今,兰兰的运作分析就再也没有变过,基本都是这样一段话:

“我们在长期看好的创新药产业链、医疗服务、高质量仿制药的龙头企业等方向进行了着重的布局。

从未来的配置方向来看,创新药产业链仍旧是我们长期最为看好的方向,从国家层面政策的顶层设计到国内企业近年来的创新积累,都使得国内的创新产药产业链长期维持在高景气度状态。

此外,随着国内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提升,产品以及服务的渗透率、居民的支付能力都在持续地提升中,相关行业的龙头企 业也有着长期的增长空间。”

如果再翻开赵蓓的描述,其实也差不到哪里去,蓓蓓总体会比兰兰更灵活,但大方向和兰兰基本一致。

不了解的人大概率张嘴就会说:基金经理变懒了……云云云云。

但如果稍微了解一点中国医药发展史的人就会知道,其实,不是基金经理变懒,而是,我国的医疗行业主线从未像今天这样清晰过。所以,站在这个角度,兰兰也好、蓓蓓也好,既然主线如此清晰,大方向不变,那么也就确实没啥好讲的。

这里所长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我国医药变迁史,大家也可以仔细回想一下是否如此。

01 国内医药产业简史

大概2000年前后,那时候医疗行业的龙头还是哈药集团这种,天天在电视台投放洗脑广告的OTC企业,代表大单品如新盖中盖、三精葡萄糖酸锌口服液,那时候的主线是医院外的非处方药市场,嗯,保健品也算……

2005-2010年,国内医保基本完成了全民覆盖,于是,只要重视医院市场的企业都得到了不错的发展,那时候谁营销做得好,快速覆盖医院市场,谁就厉害,当时的代表企业便是如恒瑞一类的仿制药大佬。

2010-2015年,医保初步开始有了压力,出现了以省为单位的招标降价模式,于是,医药行业第一次从全面增长变成了结构性增长,由于中药注射剂几乎都是独家大品种,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议价能力强,那时候,大A的香饽饽就成了具备中药独家大品种的公司,典型代表如丽珠集团。

2016-2018年,国家医保总局成立,部分优质企业的创新药纳入优先评审,仿制药有了一致性评价,伴随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都标志着我国的医药行业一改过去“中国式独有特色”(洗脑式保健品+中药大品种+高价劣质仿制药),迎来了与国际更加接轨的创新药时代。

还记得,2013-2014年的时候,身边做医疗行业投资的朋友,手里几乎都是中药注射剂企业,哪能想得到才十年不到,现在国内就涌现出了这么多创新药企?

当年的医药乱象以及政策的不成熟,对于业内的基金经理而言,难度也算是地狱级别的,你很难抓得到时代的大主线,都是些不靠谱的小主线不断交替,所以,基金经理的描述变动较大实属正常。

02 主线前所未有的清晰

回首过去,我们从神药时代到中药注射剂独家品种时代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再到现在的高质量仿制药与创新药时代(仿创时代),短短十余年,我们经历了数次医药行业的结构调整,在政策的帮助下,医疗行业的主线已经前所未有的清晰,那便是葛兰近三年反复讲的一句话:国内的创新药产业链长期维持在高景气度状态。

今天所长不想给大家讲创新药企业该如何去投资去梳理,而是想从更大的产业视角去分析,为什么上游的CXO以及下游的医药电商/保险,会长期比创新药的主角创新药企们,更值得我们普通人去参与。

在之前的医疗器械文章里,所长旗帜鲜明地讲了一句话:药不如械。

虽然,医药行业的市场远远大于器械,一款重磅药一年的营收额就可以顶得上器械一个细分领域全行业的总和,但就商业模式而言,药企差器械厂商远矣。

这里面的核心原因就在于,生物医药的创新是发散式创新,是去中心化的创新,越小的企业越灵活,他们可以快速试错、快速发现风险、快速迭代,而医疗器械的创新是改良式的迭代。

这就导致,尽管全球的大药企们都不断地在进行并购以及和新兴biotech合作,但整个行业集中度就是提不起来,而器械企业,由于渐进式、改良式的创新,使得头部企业很容易就能拥有先发优势从而让后来者难以逾越,同时,他们通过持续并购去锁定一些新技术总体也比制药行业更容易。

因此,我们看漂亮国大型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并购史。

那么我们回到创新药产业链,由于药品的创新是发散式的,这就导致在创新药这个产业链上,中间的药企,其实是比较“弱势”的一方,下游的支付方,不论是医保、商保还是大型的电商平台,他们都具备规模效应。

即越大议价能力越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国家医保不论是集采还是医保谈判,中游集中度较低的药企们都很弱势,未来面对巨大的医药电商平台,可能也会如此。

这个道理,咱们可以换一个行业视角去看。

前不久,山姆会员店强制供应商二选一冲上热搜,虽然山姆不断否认,但这其实在零售业一点都不新鲜,他的本质就是具备规模效应的渠道商比品牌商更强势,要知道,入华前十年,家乐福也曾以强势“压榨供应商”收取各类费用而出名。

最开始,三只松鼠的创始人选择在淘宝创业的动机,很大程度上也是来自于其在安徽詹氏的工作经历。当时的詹氏食品销售渠道集中在世纪联华超市,超市仗着自己的地位,几乎每年都会调高詹氏的品牌入场费。

没想到因果他就是一个圈,现在的淘宝对三只松鼠的“盘剥”比起当年世纪联华对詹氏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了创新药产业链下游渠道方(这个渠道要大,比如电商平台,小药店是弱势方)、支付方具备规模效应外,上游CXO也是如此。

CXO本质是将研发中的标准化环节以及生产环节接手过去,让药企们更快速地试错。

国内的创新药行业还没几年历史,因此例子不具备代表性,咱们看看漂亮国的情况。

2010年以来,漂亮国上游的CXO公司,如查尔斯河、ICON都涨了10倍以上,下游的保险集团联合健康也涨了十倍以上,而中间的大药企诺华、辉瑞等都只有2-3倍的涨幅,大幅跑输上下游,最重要的是,还跑输了纳斯达克指数。

所以,这是行业格局决定的,作为里面的药企只有一条路走,那就是不断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创新效率。

药不如械,是药企的商业模式不如器械企业,但站在产业链和市场角度来说,药的市场又天然比器械要大一个数量级。

所以,兰兰说长期看好创新药产业链是有道理的,但她的持仓,重点聚焦CXO却没什么药企,这更是有道理的。

03 尾声

医疗行业是根植于人类永续性需求的行业,长盛不衰,未来3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愈演愈烈,现在的卫生支出仅占GD的6%-7%,未来这一比重必将进一步提升,因此,医疗行业持续跑赢中国整体经济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大趋势,当下的市场因为认知错误造成恐慌,正是长线布局的好时期。